自闭症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自闭症康复网 > 关于“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几点建议

关于“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几点建议

时间:2022-06-10 04:28:44

相关推荐

目前大量研究以及实例告诉我们,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都有或轻或重的自我刺激行为,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感到苦恼。

严重的自我刺激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导致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会过于关注,但其实有一些所谓的“异常行为”并不属于自我刺激行为。

因此家长需要长期观察并记录某些疑似行为出现的前提、时间、地点、频率等,才能确定该行为是不是“自我刺激行为”。

什么是自我刺激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是指孤独症儿童在没有特定环境诱因的情况下,反复不断发生的一种重复性刻板行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发生,主要表现有摇晃、转动、拍打身体某部位等,该行为的发生主要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自我刺激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是刺激五官和本身。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主要行为有摇摆身体、摆手、旋转等。常见的看守行其实主要是满足身体感官刺激,但是也有视觉的成分。比如我们常常能看到的孩子凝望和注视物体就属于纯视觉的自我刺激,例如有的孩子会透过栅栏条去看东西。

第二类:主要是利用物体刺激感官。比如玩纸和树叶、在手指上绕线、旋转物品、转车轮、捡布絮等等。我们的孩子玩玩具的时候,看似在玩玩具,其实并不然。因为我们的孩子玩耍玩具时并不是按照玩具的本身用途来玩的。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孩子玩汽车是转车轮子,而不是“驾驶”汽车。也有的孩子喜欢重复使用物品,比如有的孩子会拿个东西反复的敲打,也属于这类的自我刺激。

第三类:主要是一些仪式性和执迷的动作和行为。比如按某种规律排列物品、手一定要拿着某样东西、穿相同的衣服、不能接受某样东西被移动、不断重复说某一话题、反复开关门、或者因为某种改变而出现的问题。这类的孩子经常会自己制定规则,比如玩积木要先拿正方形再拿三角形,或者先拿红色再拿蓝色。并且自己会坚持遵循这种规则,不但如此,孩子还要求别人也要遵循他的规则。这些规则和执迷的动作行为一样,都会干扰到日常的生活和活动。此外,跟执迷行为一样,这些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严格和根深蒂固,孩子也更加难以抗拒和改变这些规则。

有效的纠正自我刺激行为的方法

1、丰富而充实的生活安排,寻找替代行为

大部分自我刺激行为发生在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所以如果想减少自我刺激行为,首先要把孩子的时间填满,找到有益的替代行为,让他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充实。

例如,如果孩子喜欢看自己的手部活动,那给他安排一些让手忙起来的活动(画画、拼图等),自我刺激的行为所占用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以此来逐渐减少自我刺激行为。

2、消耗多余精力

孩子总有无限的精力,无论是普通的孩子还是患有孤独症的孩子。

家长可以多安排一些能够消耗他们体力的活动,出去走走、跑步、滑滑板等都活动既可以帮助减少自我刺激行为,也有利于亲子关系。

3、忽视,转移注意力

例如当孩子手不停地动时,家长可以采取忽视的态度,直接拉住小朋友的手,带他去做一些其他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以此来减少自我刺激行为。切忌批评等错误方法强化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

4、将无意义的活动有意义化

例如对喜欢将物品摆成一条线的孩子,可以试着告诉他关于物品分类的知识,这样孩子就从无意义的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

自我刺激的方法非常多,但是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这个行为没有了,另一个行为又出来了。所以面对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家长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

拓慧儿童关爱发展中心是一家以自闭症(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为主,专注于为2-12岁孤独症谱系障碍、阿斯伯格症、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社交缺陷、智力发育迟滞、语言发展迟缓等发展障碍的儿童提供早期干预与康复训练的专业机构。本中心教师均为立志从事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特教专业毕业生,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成功的个案经历。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为此我们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

本中心课程包括“一对一”教学和融合教学,中心设有个别训练室、感统训练室、精细训练室、音乐室、游戏室等。并且根据其具体情况定制合理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老师进行家庭训练,使得孩子每天都有进步,最终提高其生活能力,达到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融入社会的目的。

负责人联系微信号:13299976093天津自闭症发展迟缓儿童家长qq群:658906291

如果觉得《关于“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几点建议》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