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自闭症康复网 > 《卡片笔记写作法》三个反直觉思考方式 颠覆了我对记笔记的认知

《卡片笔记写作法》三个反直觉思考方式 颠覆了我对记笔记的认知

时间:2018-07-13 23:03:22

相关推荐

你所知道的记笔记方法应该是怎么样的?

读到一个有趣的句子,就在下面画线;想要评论的时候,就写到空白处;当觉得某篇文章足够重要,就努力摘抄。

或者是采用一页纸法、九宫格法、思维导图法、费曼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PQ4R法等等。

通常,这些内容大多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久而久之积累下来的笔记却很少再被提取,又或者是笔记越多,被提取就越困难,非常可惜。

同样是记笔记,德国学者尼克拉斯·卢曼却通过一套系统的笔记方法记下了90000多个笔记,打造了一个能够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身的知识库,一生出版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他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在《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当中。

申克·阿伦斯,是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他受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启发,建立了一套阅读、思考、提出想法直到发表作品的工作方法,而《卡片笔记写作法》正是使用卡片盒笔记写出来的。

《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不仅详细解释了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写作方法,关键在于帮助我们进行思维方式的升级,让我们将精力集中在思考、理解和提出新的想法上,它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可以说,《卡片笔记写作法》颠覆了我对记笔记和写作的认知。正如flomo·浮墨卡片笔记联合创始人刘少楠所说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

简单来说,卡片笔记写作法,就是收集我们感兴趣或者可能会用到的知识,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统一处理这些笔记,然后建立起笔记之间的联系,为我们所用。而卡片笔记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不是纯粹的积累、更不是刻意分类,我从这三个角度重新认识了“做笔记”这件事背后蕴藏的思维方式。

1、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阐释

卢曼卡片笔记的根本在于内容,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自己思考过后用自己的话记录的笔记。

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因此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卡片笔记写作法》申克·阿伦斯

有一种心理现象叫作“曝光效应”,指的是人们往往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见到以前见过的某样事物,会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从而产生貌似能在记忆中提取到它的错觉。

比如,学生在重复阅读或复习的时候,其实并不能找出自身没有掌握的内容,反而一次又一次地翻阅,错以为看过了就能掌握。当真正测试的时候,却又写不出来。这就是被曝光效应所欺骗。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

卢曼说:不写,就无法思考。

不同研究表明,手写有助于理解。我深有体会,特别是听讲座的时候,因为手写速度比较慢,相比于细节内容,更关注重点,并且要先理解讲座的重点,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但如果选择电脑录入,记录速度就快了很多,但来不及思考,听到就直接录入,完全不经过大脑,实际上,一场讲座下来,我并没有理解,还需要重头到尾再琢磨一遍,浪费了时间精力。

曾经有位历史学家去采访理查德·费曼。当他看到费曼的笔记本时,表示非常高兴看到费曼思维过程的精彩记录。费曼反驳,“这些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历史学家又说:“工作是在你的脑子里完成的,但它的记录还是在纸上。”费曼再次反驳,“这不是记录,这就是工作过程。我需要在纸上开展工作,这就是那些纸。”

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思考是一个纯粹的内部过程,只发生在脑里,而笔的唯一功能是把完成的想法写在纸上。其实,“写下来”最重要的好处是,能够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观点,可以巩固我们的思考成果。

刻意练习做笔记,让我们可以透过自己的文字反馈,就能知道自己是否理解其意,所以,理解所学内容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不是纯粹积累,而是通过双向链接实现群聚效应

每条笔记都是引用和反向引用系统网络中的一个元素,笔记的质量就取决于这个网格。——尼克拉斯·卢曼

我们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是自然生长的网络结构,卢曼卡片盒笔记也是一样,并非线性的,而是关联且分散的,也就是说这种笔记系统是符合我们大脑认知思考模型的。随着卡片笔记的积累,缓慢而稳定改变,促进思维产生持续而微妙的变化。

那么,到底卡片盒笔记是如何运行,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首先,积累。卡片笔记主要分成三类,每一类肩负重要的职责,并不是简单的积累。

1、闪念笔记,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记录,以快速捕获想法,统一放在收集箱内,并在一两天内进行回顾处理,被丢弃或转化成永久笔记。

2、永久笔记,主要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案例等,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3、项目笔记,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卢曼把卡片盒比作是集装箱,不必将不同的想法分开存放,所有内容都被标准化成统一的格式,存到同一个卡片盒中。

其次,链接。“双向链接”,是卡片盒笔记的精华所在,是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建立起群聚效应,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群聚效应是一个社会动力学的名词,用来描述在一个社会系统里,某件事情的存在已达至一个足够的动量,使它能够自我维持,并为往后的成长提供动力。

发挥卡片笔记的群聚效应优势,不仅取决于笔记的数量,还取决于笔记的质量和处理方式。

正是由于卡片笔记格式的标准化,将笔记链接添加到其他已有笔记上,或者反过来,将已有笔记链接到新笔记上,建立起联系,每添加一个想法都会增加群聚效应的临界量,各想法集合起来,就变成一个想法生成器。

作者申克·阿伦斯说:学习、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和事实,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提出质疑。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更值得期待!

3、不是刻意分类,而是自下而上让知识结构自然生长

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越积累越有价值,而不是越积累越乱、越令人困惑。——《卡片笔记写作法》申克·阿伦斯

在传统的笔记系统中,我们更关注把笔记放在哪个主题下,但如果一个主题的笔记越多,就会增加被找到的难度。如果笔记单纯地按主题排序,就必须是自上而下地组织笔记,事先确定好等级顺序。单纯地以摘要为顺序,那么这些笔记始终处于孤立状态,只能得到一堆一堆的参考资料。

而在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中,是自下而上地开发主题,通过添加笔记之间的双向链接,建立索引,个人知识结构就会慢慢地涌现出来,在不断添加笔记的过程中,相关笔记的链接就会越来越突出,通过排序相关笔记的链接,就可以对一个主题进行整理。

flomo·浮墨卡片笔记联合创始人刘少楠说到:传统的分类更像建筑物,一经设计好就不会大幅变动,如需改进就需要大幅度重构。而我们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地生长出结构,宛如植物生长一般。结构越灵活,成长越有机会;积累越丰富,结构越能涌现。

笔记系统应该是我们产生想法和洞见的孵化器,也就是说,我们学习和收集的东西越多,笔记就越有用,就会有越多的想法组合在一起,并激发新的想法。我们发现论点和想法的工作方式应该自下而上,这也是寻求洞见的重要一步。

写在最后

学习本身是需要刻意练习的。通过以上三个反直觉思考方式的理解,让我认识到,记笔记并不是最关键的,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

《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还详细讲述了有效写作的四项原则,以及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但传递的不仅仅是写作方法,更是学习的方法。这本书值得一看,也许会改变你对笔记系统的认识,让你的很多思考变得不一样。

感谢阅读,我是苓叁~

如果觉得《《卡片笔记写作法》三个反直觉思考方式 颠覆了我对记笔记的认知》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