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自闭症康复网 > 这本书 教会你卡片笔记法 打通写作的任督二脉 实现认知升级

这本书 教会你卡片笔记法 打通写作的任督二脉 实现认知升级

时间:2019-11-25 08:47:25

相关推荐

在学习群里,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每天都很忙,但是每次听课的时候都会做笔记,回头再整理笔记,感觉很费时间也很累。提问是不是有必要做笔记呢?

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对会做笔记也会及时整理笔记的群友表示赞赏。因为做笔记确实是一个功夫活。它是一个习惯的养成,如何做好笔记,更是一个技术活。

在这个信息时代,笔记该不该做?应该如何做?如果说,做笔记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好习惯。那么,要不要做笔记,答案不言而喻。重点是,做了笔记之后,你能收获什么?我想,从过程和结果去看待做笔记这件事,会让我们的笔记不再只是笔记。

德国作家申克·阿伦斯写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下文简称《卡片笔记法》),跟我们分享了卡片笔记法。他告诉我们,笔记不仅仅是习惯,是能力,它还是流程,是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专注于思考本身,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一个专注思考的大脑,加上一个可靠的笔记系统,可以让我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就像知名的社会学者卢曼,他从一个公务员到高产的知名学者的身份转变,正是源自于他打造的卡片笔记盒。他的一生,写了58本书,多篇学术论文,而且这些作品很多都很经典。这种生产力,归功于他的卡片笔记盒。

在此之外,他轻松地用一年时间考取了职称,成为大学教授。更是在告诉我们,卡片笔记盒的方法,适用于知识型工作者,也适合各个阶段的考生。毕竟,人生就是一个考场,学会用卡片笔记盒,实现知识复利,是真正的富足。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正是以卢曼的卡片笔记盒为核心来展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1.卡片笔记盒长什么样子?

开始阅读《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我是带着了解卢曼卡片笔记盒的目的而来。我想通过它,了解什么是卡片笔记法法?如何用卡片做笔记?怎样让卡片笔记法更好地为写作服务?从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顾名思义,卡片笔记盒是用卡片来写笔记,最后放在盒子里。这是卢曼时代的卡片笔记盒。在信息时代,我们拥有更多的方式来实现卡片笔记盒的操作。作者申克·阿伦斯跟我们分享了阅读和写作的工具箱,它包含四个内容:书写工具(纸和笔就足够)、文献管理工具(收集参考文献和阅读时做的笔记)、卡片盒(保存你的永久笔记)和编辑器(用来编辑笔记,如WORD或者石墨文档之类)。

了解了我们需要的工具箱之后,我们来看看卡片笔记法的操作。卢曼的卡片笔记法,分为三个种类: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是我们阅读的时候被激发的想法和灵感,它只是用来快速地保存我们的念头。它需要在一两天内及时整理,放进永久笔记中。文献笔记对于卢曼这样的知识工作者来说,是管理文献资料。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是阅读过程中留下的文献或理论支撑材料,也可以是某个特定项目的材料。它依旧只是一个过渡,在整体阅读或者项目结束之后,需要根据有用程度放进永久笔记或者丢弃。所以,最后我们的卡片盒,存放的就是永久笔记。

对于卡片盒里的笔记,我提取了几个关键词,它们分别是:写下来、详细阐述、关联、回顾。而贯穿这个过程的是思考。在写笔记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来理解,用自己的话语来做详细阐述。把永久笔记放进卡片盒里,让笔记与笔记发生对话,做关联链接的工作。这些动作都是经过思考而发生。而卡片笔记盒本身的存在,就是搭建一个外部思想库,让我们大脑专注于思考。所以说,卡片笔记盒是为了思考服务的。

简单了解了卡片笔记盒的操作之后,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笔记与卡片笔记盒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2.为什么你的笔记看不到效果?

上课听讲做笔记,几乎是我们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学习的一件事情。离开校园,听讲也好,阅读也好,我们时常还是会有下意识做笔记的动作。有的人,笔记做得越多,反而越被困扰。因为拥有这么多的“精华”,却用不出来。需要素材的时候,大脑还是一片空白;回忆起某个知识点,更像是在大海里捞针。

为什么卢曼的笔记盒可以发挥这么大效果,而我们的笔记,却毫无用武之地?当我们有了做笔记的意识之后,我们是否有去审视,自己的笔记是否做对了?阅读《卡片笔记写作法》,跟着作者申克·阿伦斯的分享,我发现,几乎每一个做笔记的错误我都踩中了!

比如按照时间顺序来做笔记。作者说:“严格的时间顺序并不能帮助我们高效地找到、组合或重新排列这些想法。”这是我们做笔记的时候会犯的错误:看一本书,笔记从头到尾记下来。一本又一本的书看完,按照顺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满满的笔记。最后我们得到的,不过是一个本子上堆积了密密麻麻的字而已。

比如只收集与特定项目有关的笔记。我们带着目的和问题去读一本书,然后只关注答案,而没有把其它有价值的笔记也留下来。这也是需要一个“永久笔记”的原因。用来存放这些暂时用不到的项目笔记,在新的笔记进来的时候发生关联,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易于提取。

比如把所有笔记当做闪念笔记。现在我依旧有很多闪念笔记,当下觉得有助于理清楚思路,回头却没有整理。越堆积,越不想动,于是就相当于没记录过。所以作者建议,闪念笔记要在一两天内清理。要不然你就干脆只做永久笔记。

比如做笔记的时候,原文照抄。甚至有时候都只是划线代表读过。这个动作,就像我们看到干货文章,放进收藏夹里,就仿佛自己已经学会。《价值共生》里,陈春花老师说:“知识是个动词。”只有经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用自己的话语来做笔记,才可能挖掘出它真正的价值。

比如笔记做完就结束,没有回顾复习的习惯。而卡片笔记法,它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在于不断地回顾,它的存在,不是一次性的动作。而是过后不断地与新笔记发生关联,在对话之间碰撞出新的想法。

读完《卡片笔记写作法》,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过去做笔记,踩了这么多的坑却浑然不觉。而幸运的是,现在我们遇见了这本书,可以颠覆自己的认知来重新做笔记。

3.为什么我们需要卡片笔记法?

卡片笔记法,让卢曼成为高产的作家和知名的社会学者;卡片笔记法,让申克·阿伦斯写出了《卡片笔记写作法》;卡片笔记法,让我们在写作时,摆脱无话可说的困境。

是的,通过卡片笔记法,我们打造自己的卡片盒。盒子里,是一张张通过思考而写出来的知识卡片。卡片有自己的生命,它们发生对话,产生关联,碰撞出新的想法,我们的创造源源不断。

卡片笔记法,改变了写作的方式。以往,我们先有主题,再来组织文章结果,收集材料支撑,最后写成文章。这是自上而下的方式。现在,有了自己的卡片笔记盒,在对话与关联之间,主题自然产生。这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在关联与回顾时,新的创意会发生。

对于写作者而言,灵感不断迸发,素材随手可得,创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对于其它人来说,卡片笔记盒,同样可以发挥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写下来”,作者不断地强调这一点。通过写下来,验证你是否真正理解了一个知识点,理顺了一件事情,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写的过程里,从理清思路到激发新想法到最后写明白,这是在建立可持续的反馈循环。每一个及时而具体的反馈,都是你内在里的驱动力来源。

通过写笔记的思考和理解,更是让你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在积累里,知识会内化成为智慧。这种智慧,让我们最后拥有一种近乎神性的“直觉”,而它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策。

卢曼说:“不写,就无法思考。”是的,通过写卡片笔记,我们定制自己的卡片盒,拥有第二大脑。回到开头,我会跟这位群友说,即使写笔记耗费时间也会很累,但是拥有写笔记的意识是对的。如果学会了卢曼的卡片笔记法,刻意练习,养成习惯,我们会发现一切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这是长期主义者有意识的选择。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初初接触,你会以为它是一本工具书,教给我们一个新的笔记法。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它也是一本写作书。笔记作为一个管道,通过激活和关联,写作再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读完合上书,你会惊叹,原来它更是一本认知升级的书。

很多原有的认知被颠覆,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甚至,它还会激发你内在里对知识的渴望。是的,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管理者,实现知识复利,拥抱富足的人生!

如果觉得《这本书 教会你卡片笔记法 打通写作的任督二脉 实现认知升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