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自闭症康复网 > 自闭症与孤独症:个问题两面?

自闭症与孤独症:个问题两面?

时间:2024-04-15 10:47:26

相关推荐

自闭症与孤独症:个问题两面?

自闭症孤独症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两个名词,同时也是近几年频频登上热搜的两个称呼。

在网上,很多人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因为它们的名称不同。但事实上,这两个词汇描述的是同一种疾病

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孤独症,或者说自闭症常常表现为社交互动和交流能力的缺失,刻板的重复行为和利益的狭窄性。

由于无法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所以大多数孤独症/自闭症儿童或成人显得极为孤僻,这大概就是“Autism”被翻译为孤独症的原因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自闭症和孤独症这两个名称存在着许多争论,比如有人说“孤独症不是自闭症”,但也有人说“孤独症就是自闭症”。

事实上,这看似不同的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同一个问题,只不过使用了不同的翻译名称而已,比如南方地区使用较多的是“自闭症”这个称呼,而北方地区则更习惯使用“孤独症”这个术语。

这种称谓的不同,往往与不同地区的历史环境、文化教育背景和科学知识水平等多个方面有关。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一些南方的特殊教育学校中,“自闭症”一词被广泛使用,而在大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普遍采用的是“孤独症”这个术语。

上述差异的产生来源于两个原因:首先,我国特殊教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在一定时间段中呈现出南北不均衡的态势,自闭症与孤独症之间的“误会”就是一个缩影。

南方地区的特殊教育学一般注重个体发展的整体性和个体的心理特征,因而更倾向于港澳台地区的称呼,即“自闭症”这个词汇。北方则不然,“Autism”一词由专业人士进行科普,因而更倾向于描述儿童的行为特征——孤僻、孤独

其次,在那个年代缺乏官方科普也是一大原因。

尽管“Autism”一词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传入了我国,但直到2001年才引起了部分关注,而真正等到相关标准的建立甚至不到1年时间(国家卫健委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

对于确定宝宝是否发生自闭症,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家长在家中进行的交互评估,通过对儿童的社交行为、语言表达、认知能力以及注意力等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判断。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的行为相对自然,更容易被观察到,坏处是家长太熟悉孩子,可能无法注意到某些细微的异常,导致判断失误。

第二是通过咨询专业人士,例如可以由儿科、神经科和心理学,以及康复医学和相关领域的医生进行评估。评估可能采用各种方法,包括典型的步入式面谈、行为观察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观察细致,而且更容易判断儿童的孤独症等级、倾向以及当前的各项能力水平,弊端是家长需要多去几家相关的医院,耽误的时间比较多。

一般来说,专业人士(三甲医生)是通过儿童生长发育史、儿童对话、患儿行为观察、同龄人进行比较、心理行为评估、患儿的行为评估、发生频率和强度以及相应的医学检验来进行评估的。

通过以上8种主要的评估方式,专业人士可以简单判断目标儿童是否为自闭(孤独)症或者存在自闭(孤独)倾向。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相应的测量表。

对于孤独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接受和理解是首要的

尊重和接纳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是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同时,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治疗手段也是非常关键。其中,对于孤独症的长期和短期干预需要尽快并及时开始,切忌将干预时间拖得太久。

最后,对于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孤独症儿童、成人不能也不应该受到特殊的对待和歧视

如果觉得《自闭症与孤独症:个问题两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