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自闭症康复网 > 什么是儿童假性自闭症

什么是儿童假性自闭症

时间:2018-11-17 10:35:16

相关推荐

什么是儿童假性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的产生大多数的原因是和家庭本身的因素有关,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本身就会与外界接触少,并且长期封闭在一个自闭的内心世界里面,面对这种孩子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爱心,从本质上教育他们,辅导他们。

1什么是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的产生大多数的原因是和家庭本身的因素有关,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本身就会与外界接触少,并且长期封闭在一个自闭的内心世界里面,面对这种孩子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爱心,从本质上教育他们,辅导他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儿童自闭症的认识。

本病按较严格的标准,患病率约为2/万左右。如不太严格的标准,美国统计约为4~5/万,自从DSM-Ⅲ-R、DSM-Ⅳ放宽诊断标准,并应用孤独性障碍的病名后,患病率的统计数提高了。法国为5.35/万,加拿大为8~10/万,日本为13-16/万。男:女=4~5:1,我国统计为6~9:1;有人认为女孩的病情偏重。

在中医里亦属于五迟或呆症范畴。即语言发育不良,呆钝缺乏语言情感及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自从1943年Kanner提出孤独症概念后,很多学者从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病理、解剖、生化、免疫遗传等研究,但病因仍未明确。现将有关研究探讨如下:

1、家庭社会心理因素:心源性理论者认为患儿体质的易患性(或脆弱性)值得重视,并认为父母本身就像冰箱那样冷酷,由于母婴之间不良情感的病态交往致使小儿患病。

2、遗传学研究:根据家系及双生子同病率的研究,提示有一亚群通过隐性基因遗传而发病。并有认为孤独症与染色体脆性位点关系密切。

3、出生前(或孕前)和围产期因素: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脑损害是出生后不久就表现孤独症的病症其病因如感染、产伤、窒息等原因。

4、免疫学研究:部分患儿可观察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等。

5、神经病理研究:30~75%的患儿,有动作笨拙,舞蹈样动作,姿势和步态异常,提示有基底节,新纹状体,额叶中间部位或边缘系统的功能失调。

6、神经递质的研究: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由于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引起5—HT和内啡肽增加以及ACTH分泌减少,血浆内啡肽与患儿的孤独,情感麻木刻板运动严重程度有关。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先天致病因素:指禀受于父母,根源于先天的族病相传,也可由于胎儿正常发育期的不良影响和恶性刺激,如母体受外来淫邪侵袭,意外创伤或情志伤害等。

(二)后天致病因素:后天因素可以加重病情。由调护不当,疏于小儿饮食起居及护理,伤及脾肾,或伤及心脾引起小儿精神萎糜,神情呆钝,智力低下,语言减少,面色肌肤苍白等。

【临床表现】

一、缺乏社会交往力:与周围人建立不起感情,甚至与父母都是如此。抱在怀里的孩子不会将身子贴近妈妈,也不微笑,会感到孩子软弱无力和冷淡。到6、7个月还分不清亲人与陌生人。不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不会与人对视,稍年长时,不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谊。

二、语言交往障碍:约50%的患儿始终不能发育有用的语言。有的语言发育迟缓,当有语言时也出现音调怪异,或只字片语,或只是简单模仿语言,或用错代词。因不理解别人的话,故也不能与人对答。

三、兴趣狭窄和强迫行为:对儿童玩具不感兴趣,而对一些非玩具的东西作为奇特的偏爱,可经久不厌,如对一块砖块,玩得舍不得放下。或对一件物品不可克制地用手去摸,放在鼻子上闻,或捻弄自己手指等。有的智力稍好一点的患儿常重复提同一问题不厌其繁。

四、感知和动作障碍:对某些刺激感觉迟钝和麻木,如手指被压伤不叫疼痛,有时对突如其来的声响也若无其事,喊叫其名字也不作反应。但对某些刺激又特别敏感,如笛声,吸尘器的轰鸣声或光照亮度的突变可引起躲避和烦躁不安,感觉迟钝和过敏可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患儿常坐不住,无目的地走动或蹦跳,也有时撞自己头、拍打、咬硬东西,摇晃,或旋转身子。

五、智力障碍:智商在50以下者占40~60%,智商50~70者占25%,智商70以上亦占25%。根据智力水平,孤独症儿童可分为高智商型,即智商正常或接近正常,低智商型,即有明显智力缺陷。去就医者,多是低智商型的,智力较好者多被家长视为脾气古怪,而不视为疾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社会交往有质的缺陷;

2.言语交流有质的缺陷;

3.重复刻板,兴趣狭窄,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变。

以上三条表现的内容总数需7种以上,其中1条至少要2种内容,2、3条至少各有一种内容。并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Rett、Heller、Asperger综合征等其他广泛发育障碍,方可做出诊断。

非典型孤独症是:仅有部分症状符合孤独症的症状标准,以及起病年龄不典型,即常起病于3岁之后。

孤独症的筛查尚有量表检查:如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等。

(二)中医辨证要点:

本病社会交往能力差,神情呆滞,缺乏兴趣,感知障碍或智力低下,中医视为心脾两虚和肝肾阴虚居多。

二、鉴别诊断:

1.精神发育迟滞:虽有社会适应力差但没有孤独症所表现的社会交往和言语障碍,没有兴趣狭窄,动作刻板重复,保持环境不变等生活方式。MR儿童智力虽差,但仍能用简单的言语和姿势与人交流。

2.精神分裂症;起病常见于少年前期或少年期,家族中患病率较高,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破裂、词的混杂等症状。在智力测验得分中,精神分裂症的理解力高于孤独症儿童。

3.儿童多动症:有活动过多,注意缺陷,冲动任性,常有学习困难,但没有社会交往缺陷。

4.其他广泛发育障碍:

⑴Asperger综合征:类似于儿童孤独症的特征,有应答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动作,与儿童孤独症的不同在于语言和认知发育并不迟滞,多数患儿智力正常但动作拙笨。

⑵Rett综合征:病因不清,是一种至今只见于女孩的渐进性脑病。早期发育正常,起病于7~14个月。随之,从原来获得的语言,动作及智能发生渐进性衰退。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较突出,如共济运动失调、肌张力失常,脊柱侧凸或后凸。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患儿可出现上肢弯曲放在胸前或额前的特殊姿势,有的甚至出现全身强直的严重症状。

⑶Heller综合征,又称婴儿痴呆或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起病前有一段确切的正常发育期,一般3~4年,至少2年内是正常的。发病前有一前驱期,这时有烦躁、焦虑、易激惹多动。数月之后各种能力迅速倒退,以至过去获得的能力很快丧失。表现为语言少,词语贫乏不能表达,活动过度、刻板重复动作,对周围环境失去兴趣,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能控制大小便。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本病是一种神经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病因多种多样,确实的原因还未阐明,因此须进行综合治疗,除家长要参与外还要作行为矫正和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进行特殊教育训练。

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变特定症状。用药必须建立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要针对精神病理的类型用药。同时取得患儿家属的合作,并审慎衡量用药的利弊,如用药4周内不见症状好转即可视为无效。如果治疗有效,在取得最佳剂量后连续用药2~6个月,然后停药1~2个月对照,以评价继续治疗的必要性和出现的副作用。

二、西医治疗

(一)心理行为治疗

1、特殊教育: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教育训练,这样病情有望得到较大改善。教育适合于任何年龄的孤独症,采用个别化的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潜在能力。

2、行为训练和行为矫正:在于发展不足行为,减少过度行为,消除不良行为。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建立基本行为规范,以及进行人际合作态度的训练。

3、感觉综合训练:训练前要检查患儿有何种感觉障碍,是迟钝或是过敏,针对其发育水平作出具体训练计划。有以下5种感觉综合失调的训练:①前庭觉两侧统合障碍训练;②肌肉关节动觉障碍训练;③视觉空间知觉障碍训练;④听觉语言障碍训练;⑤触觉及其他反应失常训练。

(二)药物治疗:

1.中枢兴奋药:用于改善坐立不安、冲动行为和注意涣散。常用药为托莫西汀,也可用哌醋甲酯:0.3mg/kg/d,用以长期行为改变剂量为0.7~1mg/kg/d,每日最大剂量不能超过60mg。

2.抗精神病药物:

⑴氟哌啶醇:用于改善激动、攻击和刻板或情绪不稳定。一般用量为0.25~4mg/d。

⑵利培酮:能缓解多动、自伤、攻击和对物体依恋等。初始量为0.25~0.5mg/d,每日2次口服,可斟酌逐渐加大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5mg

3.抗抑郁药物:

⑴舍曲林:治疗7岁以上患儿12.5-200mg/d;

(2)艾司西酞普兰5-20mg/d。

(3)氯米帕明:治疗伴强迫症患儿。初始量25mg/d,分2次口服。每3~6天,每次增加1mg/kg,每日最大量为150mg,疗程4周以上;(当然,对于强迫症状也可用以上新型5-HT再摄取抑制剂,只不过要用较大剂量)。

4.抗鸦片药:盐酸那曲酮(Naltrexone Hydrochloride)为鸦片拮抗剂的一种,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伤行为等。用量为0.5~2mg/kg/d。

5.维生素:维生素B6同时合用镁,对部分患儿行为明显的改善作用。维生素B6用量为15~30mg/kg/d(或700~1000mg/d),镁的用量为10~15mg/kg/d(或380~500mg/d),用镁可以减轻大剂量B6治疗的副作用(大量B6可引起肢体麻木等)。

三、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心脾两虚:

证候:神情呆钝、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落后,很少用语言与人交往,缺兴趣、头发萎黄,面色、肌肤苍白,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药:归脾汤《正体类要》: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另宜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针灸治疗:取穴为:足三里、后溪、合谷、风府、上星、太冲。

2.肝肾阴虚

证候:身体发育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模仿语言或刻板重复语言,与他人建立不起正常人际关系,自汗盗汗,小便频数,或有遗尿、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

治法:滋肾阴,补肝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在本方基础上可适当加入远志、石菖蒲。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针灸治疗:

心脾两虚:选足三里、气海、神门、内关学

肝肾阴虚:选关元、太冲、大椎、百会、四神聪穴。

【调护与预后】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调护要点:

要关心患儿,动员家长积极参与,防止患儿攻击行为和自伤、自残行为,及破坏行为。尽量使家属及患儿了解各种治疗的好处,以取得支持与合作,以便观察治疗的效果与药物的副作用。

二、预后:

预后不良。随访发现至成人时约2/3仍处在严重残疾中,仅个别患者可达到或接近正常社会生活能力,但存在与人相处困难和某些怪异行为。孤独症儿童智商(IQ)>70者,5~7岁时能用交往性语言者,预后较好。如一开始智商(IQ)在50~60以下,交往性语言到5岁时还没有发育形成者,预后差,可能会终身致残。反之有50%的机会到成年人有较好的社会适应力,但仅有1~2%能变成正常人。约有1/5的患儿到青春期出现癫痫发作,尤其在重度低智患儿中,癫痫患病率更高,一旦有癫痫者预后更加不良。

孩子的内心世界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很多的孩子都会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或者是对生活的不热爱而导致了自闭的产生,家长应该多多关心孩子,在遇到挫折和难关的时候,及时的去进行疏导,或及早就医,加深对儿童自闭症的认识让孩子早日走出自闭的阴影。

2自闭症的孩子应该怎样摆脱孤独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我们通常将他们称为是星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般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外人接触,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做出迅速的反应,他们是孤独的,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样摆脱孤独,早日让自己生活在阳光下呢。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怎么才是最有效的呢?

这段话中所描述的一群孩子其实就是现在被称为孤独症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外人难以理解,因而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广泛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类型之一,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以人际交往障碍、言语沟通异常、兴趣局限和行为刻板为特征,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此症的概念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不同,它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因此孤独症患者容貌与正常人没有区别。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每250名儿童中就有1例自闭症患儿,多见于男孩,初发年龄一般在30个月以内。我国自1982年首次在南京报道了4例儿童自闭症以来,目前大约1000名儿童中就有2名患者,总数约达50万左右。

孤独症的病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医生从遗传、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仍未能阐明儿童自闭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此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孤独症有哪些表现呢?

该症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此外,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1、社会交往障碍

即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被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用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

3、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只有20-25%的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三、综合干预——打开孤独症孩子自闭的门

如果对孤独症的孩子进行合适的干预,他们多数可以取得相当大的改进。孤独症干预原则:1、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2、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3、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4、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5、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6、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1、药物治疗

目前无特效药可以治愈孤独症,但以下药物可能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并有利于教育训练的进行。具体包括:

(1)抗精神病药:可减轻多动、冲动、自语、自伤和刻板行为,稳定患儿情绪;改善孤僻、退缩,使患儿活跃、言语量增多,并改善情绪。

(2)抗抑郁药:该类药可改善该症的刻板重复行为,改善情绪,并缓解强迫症状。

(3)中枢兴奋药或可乐定及其它:适用于伴有注意障碍及多动症状的患儿。其它如改善和促进脑细胞功能药、维生素B6和镁剂亦可酌情使用。

2、 教育训练

因该症患儿在交往、交流、认知、生活自理等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必须加强教育训练以促进患儿上述能力的发展。因不同患儿存在的缺陷及缺陷严重程度不同,因此必须强调个别化教育训练,即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训练。为此,训练前必须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评定,然后根据评定结果确定训练目标,根据训练目标制定训练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训练。目前在我国能够提供孤独症教育训练的专业机构较少,因此,在医生指导下,由家长对患儿进行教育训练即变得非常重要。

3、 行为治疗

该症患儿常常存在较多影响其社会适应或危害自身的异常行为,如:刻板行为、自伤、严重偏食等,因此选择合理的行为矫正方法对异常行为进行矫正非常重要。通过行为矫正,可以改善患儿的异常行为,建立良好行为。

4、 家庭治疗计划

此方面主要包括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指导,目的在于使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了解该障碍及孩子发育的特点,掌握照管、教育训练患儿及矫正患儿异常行为的基本方法,更好地与医生配合,并在家庭中对患儿进行行为矫正和教育训练。

5、 其他

音乐治疗、听力统合治疗、感觉统合治疗对改善患儿症状,促进患儿语言、社会交往能力等发展也有一定帮助。食物添加剂等可促使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包括活动过度和学习困难。为此,对这些儿童的食物应避免应用含添加剂、色素和水杨酸等的食物。

小贴士:

孤独症的11大征兆:

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二、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三、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四、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五、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六、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七、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八、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九、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十、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十一、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

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产生这种情况,家长和亲人的照顾都是避免不了的,这样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并不是什么都不懂,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只要耐心的教导和细心的照顾,早有一天他们会跟正常的孩子一样,活泼可爱。

3什么是儿童假性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病,这种病多发于儿童时期,在少儿阶段,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抗打击能力较为薄弱,自己本身没有心理调整的能力,所以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者是一些别的方面的刺激,导致自闭症的产生,家长应当怎样分辨孩子是不是真的得了自闭症呢。儿童自闭症的介绍带您认识一下。

两三岁背唐诗唱儿歌进幼儿园几天不说话

儿童医院心理门诊,4岁的小彤接受了检测。小彤的智力和情绪都正常,但语言及社交能力开始退化。

父母十分惊讶。他们称,小彤两三岁时,能背唐诗唱儿歌。今年初,他们将小彤送进幼儿园,哪知没几天,小彤开始闷闷不乐,现在已到了几天不说话、反应迟缓的地步。

在医生引导下,孩子的父母找到答案:因他们长年在外做生意,小彤从小由婆婆爷爷带养,长期受老人百般宠爱。进入幼儿园的小彤面临自立压力,怕与外界接触产生了恐惧,进而诱发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出自闭症状。

儿童医院心理科教授称,如不及时纠正,小彤有可能最终丧失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假性自闭症-患儿猛增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患病儿童3岁前会表现出语言和沟通能力迟缓,包括目光交流、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在内的多种非语言行为缺失,患儿行为、兴趣及活动有限而且重复,严重者没有自立能力。

令人担忧的是,因家庭教育、受大人过度保护等后天因素引起的假性自闭患儿正以惊人速度猛增。一些青少年受打击,或缺乏沟通等能力,也表现出自闭行为。

去年该科每月只收治一两名自闭症患儿,但收治的假性自闭症患儿每天就有两名。与七八年前相比,这类患儿增长了近十倍。假性自闭症患儿也在逐年攀升。

长期受到宠爱和保护遇挫折易发心理障碍

患儿多来自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身居高楼,单门独户,很少与外界交往,且大部分由祖父辈带养,长期受到过度宠爱和保护。这些孩子一遇上挫折和压力,顿时变得胆小怕事,进而诱发心理情绪障碍,出现自闭症状。

通过儿童自闭症的介绍您更要认识到,要避免自闭症的产生,应当从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并在日常的生活中给孩子多一些的关爱,少一些的责罚,多提给孩子一些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的预防自闭症的产生,还会对孩子处事方面的能力进行早日的培养,如果发现孩子有自闭的倾向,及早就医,多多听取医生的指导,帮助孩子早日走出自闭的阴影。

如果觉得《什么是儿童假性自闭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