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自闭症康复网 > 玩 就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

玩 就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

时间:2022-12-28 20:27:32

相关推荐

玩 就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

浩浩玩溜溜球的时候,不小心撞翻了妈妈的化妆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听见“铛啷——”一声,化妆瓶掉到了地上,摔碎了。妈妈在厨房听到了声音,着急地问浩浩是不是砸碎东西了。浩浩说没有。可是,等妈妈忙完厨房

1如何让孩子知错就能改

浩浩玩溜溜球的时候,不小心撞翻了妈妈的化妆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听见“铛啷——”一声,化妆瓶掉到了地上,摔碎了。妈妈在厨房听到了声音,着急地问浩浩是不是砸碎东西了。浩浩说没有。

可是,等妈妈忙完厨房里的事,一走到房间里就看见了地上打碎的化妆瓶。

这时,浩浩还像个没事儿人一样在旁边玩着溜溜球。妈妈知道,一定又是浩浩干的“好事”。于是妈妈就问他:“是不是你打碎的?”“不是的。”妈妈连着问了好几遍,浩浩都不否认。“妈妈不打你,你说是不是你打碎的?”浩浩还是不承认。这时妈妈更生气了,抓着浩浩的手,说:“你今天不说清楚,就别做其他事了。”浩浩一脸委屈的模样。

僵持了一阵子,浩浩还是不说话,妈妈也没有办法了,只能说:“以后再打碎东西,就不让你玩了!知道了吗?”在妈妈的命令下,浩浩点点头,才说了句“知道了”。

这样的情景是不是有时也发生在你的家里?你的孩子是不是也会像浩浩那样不肯认错?纵使你气急败坏,孩子还是不肯吱一个声。千万不要以为不肯认错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了。孩子不认错,是有原因的,其中不乏你自己的过错。

为什么孩子不认错?

原因一:“我没错!”

大多数孩子都天生好动,喜欢探索身边的各种事物,常常把家中的东西当作玩具。如果这些东西是爸爸妈妈的钱包或是别的重要事物,那么惹大人生气就在所难免了。

一旦等爸爸妈妈发现是孩子把东西藏起来了或弄坏了,害得自己着急万分时,就会要孩子认错。可是,孩子并不明白自己哪里错了。成人平时没有和孩子说清楚,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或者成人没有把那些孩子不该玩的东西放在孩子看不见或碰不到的地方(可能这些东西并不会对宝宝的安全造成威胁)。这些都是造成孩子“犯错”的因素。

这样的话,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可爸爸妈妈还要他承认自己错了,孩子怎么做得到呢?

原因二:“你说什么,我听不懂!”

我们知道,学龄前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有限的。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因为想得到却说不出而变得很焦急,而在成人要求孩子认错时更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当爸爸妈妈看见孩子做的“好事”,变得很生气,但对于那些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听懂爸爸妈妈说的话,也不知道爸爸妈妈生气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当然他们就不会认错了。例如,宝宝把爸爸的设计图纸当作自己的图画纸,画得一团糟,爸爸就会告诉宝宝不能在设计图纸上画画。可是宝宝并不理解设计图纸和图画纸的差别,自然就不会明白在设计图纸上画画是不对的。

${FDPageBreak}

原因三:“不全是我的错!”

由于成人并没有看见宝宝的行为过程,所以宝宝犯错的原因有时并不像成人所想的那样。比如说,两个孩子打起来了,父母看见的话会立刻制止。可能父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别的孩子道歉。可是,有时先动手打人的正是对方那个孩子。那么,要孩子先认错,他就会很不服气,不肯认错;即使孩子知道打架是错的,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先动手的人先道歉才对。

因此,有时孩子犯了错,我们要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等了解了整个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让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时,再让他认错也不迟。

原因四:“你那么凶,好吓人啊!”

孩子犯了错,如打坏了很贵的东西或是弄伤了别的孩子,爸爸妈妈都会很生气。在生气时,成人一般会抓着孩子的手,很严厉地责问他,要孩子承认自己错了,说对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都会害怕大人,甚至觉得爸爸妈妈都不爱自己了。

试想,在孩子觉得“你好凶,好吓人”的情况下,还要他承认自己错了,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

原因五:“爸爸妈妈认错了吗?”

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通过模仿身边亲密且重要的人来学会一些行为。父母的榜样作用,不仅表现在好的行为上,在不好的行为方面,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权威,因此往往会为了自己的面子,不向孩子认错,特别是在自己犯错的时候,如弄坏了孩子喜欢的玩具等,他们可能会进行弥补,但却不乐意认错,由此导致了孩子也学会了不认错。

原因六:“爸爸妈妈会罚我吗?”

家长虽然答应不会惩罚孩子,但是在孩子承认了错误之后,却因为做的事很不好,还是遭到了爸爸妈妈的批评,有时甚至会打孩子。家长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让他记住了,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了。

其实,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觉得爸爸妈妈说得到做不到。而且由于孩子上过一次当,以后再要他认错,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小贴士:

耐心告诉宝宝,做哪些事是对的,做哪些事是错的。

和宝宝订立家庭行为规则,让宝宝知道做错了事,要认错。

了解宝宝犯错的原因,让宝宝承认自己所犯的错。

宝宝犯错时,和宝宝说话的态度应当是严厉,而不是凶。

以身作则,让宝宝学习如何认错。

答应不打宝宝的话,一定要做到。

有的时候,孩子口头上认不认错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心里明白自己做错了就可以了。因此,当孩子犯错时,不一定硬要他口头认错,只要他今后在行为上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一样可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2让孩子听话的九个秘诀

第一个秘诀: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孩子

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

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第二个秘诀:和孩子密切相处。

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

第三个秘诀: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不舒服,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第四个秘诀: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个秘诀: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第六个秘诀:回答孩子的问话。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孩子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FDPageBreak}

第七个秘诀: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第八个秘诀: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这样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孩子。

第九个秘诀: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亲子对谈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3如何引导孩子变挫折为动力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发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但如果挫折超出了人的容忍力,可使人心情苦闷,情绪烦乱,行为出现偏差,甚至造成疾病。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tulaoshi

引导孩子变挫折为动力

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

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成人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不包办代替

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不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成人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美德,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帮助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

孩子在同别人交往时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成人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识地提醒孩子,设想交往的过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教给他一些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对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再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较顺利地克服困难。

4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因为让9岁儿子独自坐纽约地铁,提倡要少管孩子,Skenazy女士被评为“美国最差妈妈”。她的言论“让孩子发挥智谋才能让他更成熟”则引发了一场关于“家长过度保护症”的讨论。

不宜让小孩自己乘地铁

虽然赞同Skenazy女士让9岁孩子独自乘地铁的做法,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刘翔平教授认为,这种做法并不适合国内,例如北京上下班高峰期地铁和公交车很拥挤,成人挤车都很难,何况9岁的孩子。只有在家距离校园较近、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家长才不必亦步亦趋地接送孩子,让孩子自己走不失为锻炼孩子自主能力的方法。

从身边家务做起

刘翔平还指出,让孩子适当参与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责任感,否则孩子会觉得事事由父母包办是很自然的,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中孩子还会形成依赖,最终导致孩子丧失掉全部的独立性。因此,建议家长先从安全系数高、风险小的身边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比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收拾房间、管理自己的零用钱、买礼物计划等。

5家长应善于引导 让孩子做强者

看《狼来了》、《东郭先生与狼》、《小红帽》等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大灰狼是他们心目中的头号“坏人”;而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灰太郎竟然成了不少孩子崇拜的偶像。对此,心理专家指出,孩子喜欢灰太狼也没关系,抛弃人们对狼的传统看法甚至偏见,灰太狼对美好愿望(一直要抓羊)的不懈追求、幽默元素、责任感等对孩子来说是可取的。

灰太狼身上也有闪光点

读者魏女士日前郁闷地给本报打来电话,她3岁大的儿子过家家最爱扮演灰太狼,拿着棒子四处喊着要去“捉羊”,在家里甚至把爸爸称为灰太狼,把妈妈称为红太狼,而自己就是小灰灰。儿子的这种“善恶不分”让魏女士很犯愁。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医生武雅学指出,单就《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来说,羊村里的羊是团结、智慧、勇敢的;而从灰太狼身上也能看到智慧、幽默、不懈的追求以及对于家庭有责任感等闪光点。而对于涉世未深、思想还像一张白纸般单纯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视角更广也比较客观,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是不受其他传统观念影响的,也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因此,也就出现了小孩子爱上有追求、有着美好愿望、有责任感、不屈不挠的“狼”的情况,这也是对灰太狼身上优点的一种认可。

喜欢狼未必是坏事

说起为什么喜欢灰太狼,孩子们最多的答案就是“威风”。的确,无论是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里,还是其他故事里,凶恶的狼都是强势的,而羊无疑是弱势群体,整体想办法才能不被更强大的狼吃掉。这也是很多家长担心的一个方面,担心孩子善恶不分,担心孩子会学会狼的暴力、欺压弱小。

不过专家指出,其实喜欢灰太狼这一强势群体,除了可以教育孩子富有责任心、对自己的美好愿望孜孜以求外,这种富有竞争力的形象,可以让孩子的性格在未来更具有竞争力。

从孩子的眼里看世界

家长也不妨试着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想一想自己是否太拘泥于一种思维模式了?自己过去的想法是否太极端了?自己看待事物是否太主观了?

其实无论哪一代人,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片面性和主观性。因此要主动思考,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而且无论人或事,也不是非好即坏的。即使在自然界中,狼是凶恶的,但它们也有它们的优点:强大而勇敢,独立而又团结协作,富有生存智慧,而羊却往往代表了软弱、无能的弱者。

在对孩子善恶观的引导上,家长未必要拘泥于这一部动画片,非要让孩子认同狼就是邪恶的,而抹杀灰太狼身上的其他闪光点。家长不妨听听孩子为什么喜欢狼,并客观地引导孩子,不要过于教条,而是要在孩子的成长中通过更多途径让孩子了解自然界里狼这一真实事物,如带孩子到动物园或通过纪录片、看图书等方式了解真正的狼,引导孩子思考。

如果觉得《玩 就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