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自闭症康复网 > 秦莉萍:乡愁的味道 在胃里

秦莉萍:乡愁的味道 在胃里

时间:2021-08-12 09:32:48

相关推荐

秦莉萍:乡愁的味道 在胃里

RECOMMEND推荐阅读

乡愁的味道,在胃里

秦莉萍

还未走进厨房,就闻到了蒸煮的腊味,香味浓郁,直撞鼻翼。

胃里的馋虫立刻苏醒,一个转身,就蹦到了口舌边,喉结蠕动,唾沫在口腔里翻转。胃里的馋虫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卡住我走向厨房,狠狠地拿眼睛瞟上一眼。这一看,不得了,居然还看见一根猪尾巴,正与腊蹄子、腊肉、腊香肠等“咕隆咕隆”煮的欢。

母亲把煮熟的猪尾巴切成小节,欲递给女儿吃,猪尾巴油腻可爱,冒着热气,还未递送到嘴边,她盯着猪尾巴,左看右看,摇头拒绝。

“这可是你妈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你咋不吃呢?”母亲奇怪,对摇头如拔朗鼓的女儿这一举动表示不解。

“不吃,不吃呀,现在谁还吃这个?”女儿边说边扭头,抗议。

女儿向来不喜欢吃“腊味”。每年腊月煮熟的猪尾巴还未端上餐桌,自然成了我的美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等到女儿逐渐长大,每年腊月母亲煮了猪尾巴、猪头肉时,尽管女儿不吃,母亲依旧会第一个递给她,女儿见了耸耸鼻跑开。是时代的不同么?

小时候,每年到了腊月廿十七八,除了陪伴母亲在厨房炒瓜子、胡豆、蜿豆、炒苕精果、炸麻花、炸麻叶子等各种吃食。炒这些吃食,得要一天时间,有时忙到夜半才完工,忙到腰酸背痛。母亲忙到直不起腰,不住用双手揉捏腰部,或用手背轻捶。我学母亲,拿小拳头捶自己,母亲见了,笑我:你一个小孩子,哪来的腰?我至今不明白,小孩子咋没腰呢?

尽管很累,腊月二十七炒完了各种吃食,腊月二十八还得煮猪头、猪尾巴、猪蹄子和腊香肠,大大的一口铁锅,堆得满满,一两个时辰是煮不熟的,不像现在有各种压力锅。我守在灶门口,不断往灶洞口添加柴禾,大半天时间才能煮熟。守在灶台前添柴禾时,总忍不住要拿了筷子去捣弄几下,看筷子是否能插进肉里去,而我那小小的胃,早已对铁锅里堆得满满的腊味,特别是那根猪尾巴早已涶涏欲滴。

正月,走亲戚时,饭桌上荤菜最多的也是腊猪肉,而偶尔看见猪尾巴,我的筷子毫不犹豫地伸向它,夹起一小节,放进嘴中,“砸吧砸吧”肯吃起来,猪尾巴吃在嘴里不像腊肠干硬,不像腊猪蹄油腻,更不像腊肉肥腻,猪尾巴味道独特,劲道,有嚼劲,无油腻之感。吃完一节,还不过瘾,偷眼瞄菜盘,居然还有好几节猪尾巴,咋都不爱吃呢?我窃喜,又夹了一节,大快朵颐。

“不时不食”,是一句老话,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

每进入腊月,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腊味,似乎没有腊味,就不像过年。特别在乡下农村,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老父老母每到了年底,腊猪蹄、腊排骨、腊肉、腊肠、熏鱼等挂满半边墙。过完年,又得离家外出打工,而沉甸甸的背包里,必定有老父老母千叮咛万嘱咐要带上的腊味。临出门时,随身的行李大包小包,装进袋子里的腊味散发着浓郁的腊香,在老父老母不舍的眼神中,年轻人双双离去。年幼的孩子和年老的父母站在一起,眼中含泪,面无表情,麻木不仁,这样的场面已不是第一次。

一转身,离去。内心千般愁绪,尽管心有不舍,若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离家千万里,在异地他乡打工?想家时,除了看看手机中的照片,就是闲暇时做一顿吃食。在窄窄的走道里煮腊猪蹄,腊味的香遮不住,飘向了每一个角落,也飘进了每一个异乡游子的心里。

“好香啊!”记忆里的味道,便在万水千山的丈量中,化作无尽乡愁,在异乡的烟火味道里,撞击空空的肠胃,撩拨思乡的味蕾。同是异乡沦落人,这腊味无人不熟悉,这腊味就是小时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是留在我们胃里的、萦绕一世的乡愁。

此刻才明白,小时候,我们盼望快点长大,好尽早走出故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品尝外面的美食。可当真正在外求学或工作时,又开始盼望假期,盼早点回到故乡,盼早点吃到熟悉的食物。故乡的食物,早已在我们的胃里,留下了深刻且细微的记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得不承认,胃总会清楚地记着故乡的味道。

一个人所有的乡愁,其实都在胃里。

秦莉萍,宜昌市作协会员,曾不知文学为何物,一日梦醒,半路拾笔,写散文,偶写小说,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和微信公众平台。有作品入选《中国乡村》杂志和《散文宜昌》。

如果觉得《秦莉萍:乡愁的味道 在胃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