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自闭症康复网 > 理解与关爱:自闭症儿童伴发多动症的新视角及药物治疗探讨|第六期EBTEB公益讲座

理解与关爱:自闭症儿童伴发多动症的新视角及药物治疗探讨|第六期EBTEB公益讲座

时间:2024-05-12 06:42:15

相关推荐

理解与关爱:自闭症儿童伴发多动症的新视角及药物治疗探讨|第六期EBTEB公益讲座

前言:看到不少家长在谈论这个问题,以及最近又有几个家长私信问我,其实我早就想分享一下,只是感觉其他话题内容不少,还没有讲完。但是现在感觉它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不是个小问题,许多家长对此很迷茫,所以,想想还是暑假结束前跟大家分享为好。

申明本人一贯提倡并坚持自闭症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手段进行康复,才能够有效!任何推崇、鼓吹单一方法的干预措施,都是有危害的。

总有人问我,是不是单纯使用运动康复的方法,自闭症就能够治愈?或者问我,你的孩子是不是只用了运动康复的方法?

我觉得这种想法都是非常片面的。

言归正传!

多动症(ADHD),在自闭症孩子中发生率很高。

特点,他们的言、行未经头脑“整理”,就会即时、即刻、急动,急发!

通俗讲,就是他们讲话办事不过脑子,缺乏自控能力。不分时间、场合,不适时,不适度。

原因,是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机制,或抑制机制功能衰弱,与兴奋机制不匹配。因此,不能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叫停”兴奋。

自然界中有兴奋就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机制和抑制机制,他们相互制约拮抗制衡,人的活动才不会混乱,才会有节制。

就好比汽车发动起来之后刹车系统失灵那样,缺乏了刹车机制,只能等待燃油耗尽了才能停止。或者找棵树撞上去。

但自闭症孩子又与此不太一样。

自闭症孩子的无休止的狂蹦乱跳以及疯跑,在他们身体疲劳之后,他们的精力似乎依然没有“耗尽”,因此还会有新的节目上演给家长看。好像他们的精力永远用不完。

他们的“狂蹦乱跳和疯跑”是超乎寻常的,就是普通孩子很少出现的,甚至根本不会出现的现象。他们用这种超乎寻常的“运动”来得到的在普通孩子的寻常运动中不能获得的“超常刺激”来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沉睡的区域”,获得舒适的感觉。

这些“沉睡的区域”是由于发育迟缓导致的功能未“达标”的脑的相应区域,它们的功能是迟滞的是减弱的,是需要较强烈的刺激才能够唤醒的。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使用脑中枢神经兴奋药物,来唤醒这些“沉睡的区域”,让它们起来工作去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第三种方法,就是主动运动,就是运动康复,反向刺激脑中枢神经系统向着正常方向发展。运动健脑早已经成为常识被人们所接受。

所有的主动运动,都是促进人体克服环境中的困难,是使人体更加适应环境的方法。相反,所有被动的方法,都会使人逐渐疏离自然环境,脱离自然环境。

比如,越是体弱多病者,越有可能减少运动,老年人也是如此。最终导致生理上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夏天,体质好的人穿短裤背心,还要开空调,吹电扇,喝冷饮;同等气候条件下,体质弱的人可能要棉衣棉裤,还要关窗闭门,喝热水,更不敢吹电扇开空调。

所以说他们是在被动地与环境隔离开来,让自己尽量感受到舒服,但往往不能够达到正常舒适的程度,而且越被动,越不舒服,体质状况越倒退。被动的舒适感受随着被动程度的增强而递减。就是越被动,舒适感就越差。

通过主动运动之后所获得的那种舒适感觉,完全不同于被动感受到的舒适。主动运动能够激发活力、提升精神状态,使人精力充沛。

所以说,自闭症的神经系统生理康复“主动运动是关键”,那么,伴发多动症的孩子更是需要主动运动。

自闭症孩子伴发的ADHD与普通孩子的ADHD有什么不同?

自闭症孩子的多动症是基于广泛性发展障碍的基础上所出现的,有基因的因素影响着发育的全过程。

普通孩子的多动症,多是一种发育上的不完善导致的,相当多的孩子随着发育成长会好转,甚至完全康复。

自闭症孩子神经系统生理基础存在多方面的薄弱处,甚至整体生理上未达标。

普通孩子的多动症,基于绝大部分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达到正常标准,他们具有基本正常的神经生理功能。

必须考虑的神经系统生物钟问题

神经系统生物钟,平时多被精神科医生忽略,同样也被神经科医生忽略。

在抢救重症脑疾患时,神经科医生会采取药物冬眠的方法来降低体温,减少脑组织的新陈代谢,保护脑组织。

医学手段可以改善脑的新陈代谢,影响生物钟,也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但是,在普通的临床实践当中,却很少有医生去考虑这一问题。而实际我们的精神科用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生物钟,却被完全忽略掉了。

我们常常见到的ADHD孩子用药数月之后,由于药效减弱而加量,最终加量到极限,而不得不换药的情况并不少见。就是违反了生物钟的自然规律造成的。

ADHD的用药原则

帮助,而非“控制”。

使用尽可能小的剂量

使用常规剂型,而非长效剂型。

我见到周围的不少例子,常常是医生给予12小时的长效剂型,在最初刚刚使用上,老师家长都非常高兴,症状得到控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逐渐减低。3或5个月之后,药效减弱至不足以控制症状时,医生则按照药物说明书开始剂量加倍。那么,再经历2或3个月后,又出现“失效”情况,又不得已再次剂量加倍。等到再下一次需要加倍药量时,可能间隔时间会更短,形成恶性循环,直至达到药量极限,不能再增加。

怎么办?只好换药,重复第二次恶性循环的全过程。

两年前就有家长找到我,说孩子用药出现的这种恶性循环,医生无解,不知所措。

这种情况我们不需要亲身经历,只是想一想就觉得很恐怖。

我孩子经历过同样的问题。末,我决定开始针对ADHD问题给儿子用药,当时我们在国内,竟然没有常规剂型(普通剂型)的利他林,商家因为不赚钱而不生产。只有长效剂型的专注达(利他林的缓释剂),18毫克,一天一次,几十元一粒。要命的是它竟然无效,一点作用都没有。反正也是无效,不得已,我试着把它掰开给儿子服用半粒,应该是这种剂型被破坏了就不会再是缓释。但仍然无效,一点作用都没有。

因为我儿子回中国之前在美国时,医生两次尝试给药,是两种不同的药物。那个时候孩子也小,给药从特小剂量开始,效果明显!但都会在次日或者两天后出现不良反应,比如面肌痉挛,等。医生都会立刻停掉药物,不敢再用。

在国内,当用药半个月后,我又找到安定医院的医生告诉他药物无效。他又给加大剂量,一粒36毫克,每天一次。但是仍然无效。我就给停掉了,我本来就是冲着常规剂型药物去的,我非常反对使用长效剂型。

我考虑,不是剂型不合格,就是假药。因为,我以前做临床医生的时候,病人服用卡马西平(或是尼莫地平)。曾经一个药厂出的卡马西平(或是尼莫地平)这个药出现过“吃片拉片”的现象,就是那药吃进去什么样,出来还是什么样,不溶解,不吸收。

回到美国以后,医生给长效剂型的Ritalin(利他林),也是18毫克,每天一次。效果好到我儿子根本受不了,我就给停了。再看医生时儿子跟医生说“都是你把我害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就坚持跟医生要常规剂型的利他林,半片2.5毫克,早、午各一次,效果奇好!至今已经4年多了,维持在早晨5毫克一次,必要时中午再一次。

为什么要选择普通剂型?

最简单来说,普通剂型给药对于神经系统生物钟干扰少,恢复快。

生物体不是汽车,加一次油跑几个小时不停,只要一直给油就能一直跑,至少跑一天没事。没油了就不跑了,它自身没有什么弹性,依靠的是汽油。

人体,则不行,需要工作与休息交替间隔进行。人脑有工作态和静息态。生物体自身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在一定许可的范围内,可以加大工作量,延长工作时间。但不可以长期如此,否则就会身体耗损,出现疾病。

我们自身的体会也是这样,我们每天都会出现几次困倦的情况,可以稍作休息调整,通过午睡就可以缓解。这是人体自身具有的保护性质的调整机制,也是使接下来的工作效率得到保障的方法,一种途径。

人体每天都会在自身自然生物的节律下工作和休息。

我们知道许多抑郁症的病人这种生物自身节律紊乱,导致长时间萎靡不振或者睡眠障碍。

那么,处于神经系统生理发育迟缓、功能低下的自闭症儿童,一般来说,他们对于药物的耐受远不如正常同龄儿童,重要的是他们的脑中枢神经系统可能需要的生长发育空间要比正常儿童更宽泛、更少干扰才行。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采用长效剂型的兴奋剂来12小时不间断地“控制”它神经系统的生物节律,不仅仅是破坏了神经系统的自然生长节律,而且还干扰了神经系统发生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药物控制破坏了生物节律,使脑中枢神经系统逐渐疲劳,对药物的反应就会逐渐减低,临床上表现出来的就是“药物失效”。如果,医生不了解这一规律,就会不断地增加药物剂量,依靠提高药物浓度来进一步加强对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反反复复地,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上面我刚刚说过,我们给药的原则是“帮助”而不是“控制”。

是否应该惧怕精神科药物?

从帮助的角度看,恰到好处地给予药物治疗,使孩子、家长、老师,家庭和学校都获得助益。别拒绝!

从“控制”角度看,有害,而且不浅。不赞成!

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使用药物是为了减轻或者控制孩子的症状帮助孩子尽可能地恢复他们的生理状态,至少是无限地接近正常生理状态。控制的是症状而不是控制人这个生物体

精神科药物对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任何药物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甚至伤害。适度适量,利大于弊。

前面说了,由于自闭症孩子的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机能差,所以会对同等剂量的药物产生更大的反应,包括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我去年(3月)的一次讲座中提到,许多未能得到更好的脑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康复的自闭症孩子,会有肢体外观形态上的变化,涉及到手指、上肢、肩颈部和步态的异常。这是由于神经系统未能发育达标而出现的症状。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常年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成年人,也会有类似的体态表现。这是长期或者大量使用药物对脑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影响导致的。

比较一下神经兴奋剂中毒

我们都知道,吸毒最初会给人带来超乎寻常的快感,但是最终会导致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

这些吸毒的人,他们具有正常发育所获得的神经生理基础,他们是在正常生理基础之上去额外增加兴奋剂刺激的,可能是他们的生活太无聊了吧,他们对于正常的环境刺激可能是麻木的。所以去寻求非正常的超乎正常的额外刺激。

自闭症儿童脑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兴奋剂的耐药性相对很弱,完全无法与一个正常成年人相比较。

给予ADHD孩子的用药,尤其是自闭症儿童伴发的ADHD,我们的出发点在于:使用尽可能小的剂量来帮助他们提升未达标的脑功能,使他们去除由于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衡所带来的问题和症状。使他们得到正常生活的能力。

今天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要强调一下,不能仅仅关注心理层面的教育干预,更要重视生理层面的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康复,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基本能力接近健全的人。

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原着作者:北海

于美国康州

8月19日稿

【注明:着作权归原着作者所有,任何摘抄和转载,需要注明出处和原着作者名】

【作者简介:83年医学本科毕业,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后留学日本,学习神经分子生物学及神经电生理;获博士学位后移居美国。

因孩子3岁时被诊断中标,成为A娃新家长。

12年4月出版《环境、大脑与自闭症康复》一书。

之后,创立运动感统健脑(EBTEB)康复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运动感统健脑(EBTEB: Exercise Body To Exercise Brain)是运用躯、肢体主动运动来达到健脑目的的一整套方法。这套方法,可以用于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脑损伤以及神经系统衰退等一系列疾病的康复。

如果觉得《理解与关爱:自闭症儿童伴发多动症的新视角及药物治疗探讨|第六期EBTEB公益讲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